科技赋能生态屏障三位一体破解监测难题
“空天地环境健康移动实验室”首创“天基-空基-地面”三位一体智能监测体系,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AI图像识别、活体大气毒性探测以及呼气快速筛查疾病等前沿技术为一体,部署在移动平台,实现移动式分钟级响应与多维度联动。

“空天地环境健康移动实验室”启用(韩占文 摄)
该平台突破传统实验室时空限制,可全域覆盖内蒙古边疆地区,低成本实时监测大气污染跨境传输、鼠疫疫情预警、快速筛查人群健康以及布鲁士杆菌等病原体感染检测、水土生态健康评估等关键问题。其中,天基遥感系统实时探测森林野火与生物云团风险,空地协同的无人机-机器人走航技术深入无人区采样分析,呼出气快速筛查设备可在40秒内完成人群健康初筛,为生态安全与公共卫生筑起“智慧防线”。该移动实验室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健康研究院牵头,联合北京大学、北京工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创建,实现了环境健康研究的新范式。
智慧集聚锚定方向院士专家共话创新
吴丰昌谈到,“空天地环境健康移动实验室”的创建,填补了边疆地区在移动式生态监测的技术空白,其“全域至微观”的精准监控模式,为全国新污染物治理提供了创新样本。他希望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健康研究院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发挥学科交叉与区域特色优势,聚力攻克环境健康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加速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成果,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着力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张文韬表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必须履行好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美丽风景线,必须用好科技创新的这一利器,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引领下,内蒙古师范大学聚焦国家生态安全重大需求,联合国内顶尖科研力量,在空天地协同监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等前沿领域搭建平台,开展系统性攻关,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自治区科技厅也将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转化,以“内蒙古方案”助力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智能化升级。
李树林表示,“空天地环境健康移动实验室”是我国边疆地区首个聚焦空天地一体化环境健康研究的创新平台,为新时代科研机构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示范,标志着我校在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战略、推动区域绿色发展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聚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多尺度科研框架,深化协同科技攻关,推动技术应用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科技、人才支撑,为守护祖国北疆绿水青山作出更大贡献。
张军指出,“空天地环境健康移动实验室”的正式启动,既是内蒙古师范大学扎根北疆、以科技创新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更是服务自治区生态安全需求的务实行动。学校将进一步凝聚学科、科研、人才力量,全力支持环境健康研究院和移动实验室建设,加速环境健康数据共享与治理创新,着力打造立足北疆、辐射全国的环境健康科研高地,为筑牢祖国北疆万里绿色屏障贡献科技之力。
会上,北京大学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环境健康研究院院长要茂盛介绍了“空天地环境健康移动实验室”并进行成果发布。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实验室技术研讨与未来合作展开交流。
瞄准国际前沿打造生态保护“移动尖兵”
“空天地环境健康移动实验室”采用可重构车厢设计,集成多终端操控系统,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接收模块、无人机控制终端与地面机器人操作界面的物理整合,实现天基监测、空基采样与地面走航设备的协同运作。技术人员可手动切换不同设备端口,完成污染源初步定位、样本快速采集及现场毒性检测等基础功能,形成人群健康、大气污染以及生态环境风险的快速响应能力,实现污染溯源、病原体筛查和生态健康评估全流程智能化。区别于传统固定实验室,其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切换监测场景,一车即可完成大气、水土、病原体及人群健康的“一站式”筛查,尤其在边疆无人区、疫病高发区的机动监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成为固定监测站难以覆盖区域的“超级补位”。该实验室在大气污染及毒性监测、人群疾病筛查、生态环境应急响应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拓展与创新。
未来,实验室将重点攻关大气污染监测、人畜共患病传播防控、跨境污染溯源以及生物安全预警等课题,同时联合疾控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机构,深入内蒙古草原、荒漠及边境地带,开展布鲁氏菌感染快速筛查、鼠疫疫情预警、跨境空气污染追踪等长期野外观测任务,通过长期驻点观测,形成“监测-预警-防控”全链条解决方案,为生态安全与公共卫生筑起科技防线,为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书写现代化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