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持与行业规范化提速
国家医保局此次针对脑机接口技术单独立项,设立“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项目,首次从收费机制上为技术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政策明确,非侵入式技术因需频繁调试设备,新增适配费项目;侵入式技术则涵盖置入与取出费用,旨在推动高风险技术的临床转化。这一举措被视为打通创新技术向医疗场景转化的关键环节。
地方层面同步发力,北京、上海相继发布五年规划,明确产业目标。例如,北京提出至2030年培育3-5家全球领军企业,打造脑机接口产业集聚区;上海计划实现技术全面临床应用,并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国家药监局亦于2025年1月出台技术标准文件,从监管层面推动行业标准化。
市场数据印证行业潜力。赛迪顾问显示,2024年中国脑机接口市场规模达32亿元,预计2027年增至5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投融资方面,2025年仅前三个月,该领域已发生4起融资事件,金额达4.3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总额(1.61亿元)。
企业布局与技术突破并行
国内企业加速技术研发与产品落地。以翔宇医疗为例,其已设立Sun-BCILab脑机接口实验室,构建脑电采集、脑控产品、生活场景应用及自研算法四大体系。据披露,公司脑电图机、精神心理类产品预计2025年下半年获医疗器械注册证,并计划推动运动康复与认知类产品的智能化升级。此外,翔宇医疗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助力完善国内技术体系。
技术路径上,非侵入式应用率先突破。例如,浙江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通过非侵入式技术实现意念控制,帮助残奥冠军完成火炬传递;脑陆智能的脑电设备已实现意念打字与家居控制。侵入式技术虽风险较高,但国内团队在动物实验中取得精确运动控制成果,部分产品进入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治疗的临床试验阶段。
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行业生态逐步成熟。国家医保局强调,立项指南兼顾未来创新技术,如将复杂手术纳入“复杂项目”收费,体现技术难度与临床价值。业内分析认为,明确的收费机制将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向医院场景渗透,尤其在康复医疗、神经疾病治疗等领域释放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