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高校科创母基金打造新质生产力转换器投早、投小、投硬科技,重点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

   2023-12-05 1211
核心提示:成立科创母基金的高校又增加了一所。昨天,复旦大学宣布启动科创母基金,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
 成立科创母基金的高校又增加了一所。昨天,复旦大学宣布启动科创母基金,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首期规模总计达10亿元。
 
至此,沪上至少已有三所高校发起科创母基金,分别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同济大学。近年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都已陆续成立了科创类的母基金,链接创新科研成果和社会资本。用复旦科创母基金负责人孙彭军的话来说,希望高校母基金通过引入资本和科学家的“长期合伙人”,推动原创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高校科研成果更需要“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统计数据显示,上海高校每年发表在顶尖期刊的科研成果逐年增加。“但是5年、10年甚至更长时间后回头看,有多少科研成果真正实现转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孙彭军说,这个数量很少,即便有些成果具备转化潜力,在转化过程中却遭遇重重困难。他在担任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执行院长期间积累了10多年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最大的感触是,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一直备受重视,但真正成功落地的概率并不高。社会资本更希望投那些能尽快看到前景的成果,关注的是尽快在科创板上市,而大学实验室里不少科研成果实现转化更需要“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
 
而如果寄希望于高校本身的资金支持,也不现实。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相关负责人顾冰坦言,随着近年来科创热,不少高校教授都有市场潜力满满的科研成果,在此期间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学校不断给予支持,但如果完全由学校扶持资金来投资,不仅资源有限,在转化过程中也面临政策风险等诸多困难。
 
2015年开始,国内一些科研与产业结合较密切的高校陆续成立科创母基金,大多由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或校友基金会联合专业机构共同发起设立,并与国内国际的优质创投机构合作组建了一系列子基金,通过发挥基金引导、资本放大功能,对科创成果加强支持。
 
最先涉足这一领域的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则是直接作为LP(有限合伙人)出资数十家创投机构,并且也参与部分股权投资项目。随后,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湖大学也都成立了科创母基金。2021年成立的上海交大未来产业母基金去年底开始投资并设立了部分子基金,截至目前大多投资学校教授和校友创业企业。今年9月上市的3家交大系企业中,就有两家与交大母基金相关。
 
发掘“懂科学家”和愿做科学家“合伙人”的资本和管理团队
 
投小、投早、投硬科技,重点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这是目前高校科创母基金的共同特征。同时,多所高校介绍科创母基金时都提到,希望能够通过科创母基金的设立,构建校内外协同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形成更适合科技成果转化的热带雨林式生态圈,“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大小项目协同发展”。
 
盘点高校科创母基金,它们虽不直接投创业项目,但几乎在设立时都表示优先支持本校教授的科创成果以及校友创业项目。复旦大学此次提出了更开放的概念,表示不仅仅会关注复旦系的科研成果,还会在更大范围内关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引导子基金投资国家“卡脖子”技术突破和科技前沿领域转化项目,完善“从0到1到10到100”的科研成果转化生态链。
 
不论是清华系创业教授,还是上海交大那些带着转化成果上市的教授,他们走出实验室开始成果转化时的共同感受是,仿佛脚踩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孙彭军也坦言,重大科研成果转化“从0到1到10到100”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团队来解决。科学家也许可以完成“从0到1”的部分,社会资本往往更乐于参与“从10到100”的环节,或者直投那些短期看得见收益的项目,对于早期、前沿的科研关注不够。“科创属性不足”,这成为过去科研成果转化全链条中的结构性短板。
 
未来,中间“从1到10”的每一个环节有望更多地由高校科创母基金协同专业机构来共同参与。孙彭军说:“要想把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路走通,未来科创母基金需要发挥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掘‘懂科学家’和愿做科学家‘合伙人’的资本和管理团队。所谓懂科学家,不仅要懂其科研成果,还要懂科学家的核心关切和不足短板。大家风雨同路共同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尤其是对复旦大学这样在基础研究领域成果显著的高校,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