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危险相伴
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金标准。今年1月以来,全市核酸检测任务不断增加,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于不久前对该医院的核酸检测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升级,8名检验师24小时不间断工作,目前日检测量达到1万人(份)。
1月15日下午2时,在该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检验师高慧洁引导下,记者穿好防护服,戴上医用N95口罩、一次性乳胶手套,走进这间近200平方米的核酸检测实验室。该实验室分为三个区域——试剂准备区、标本处理区和扩增区,每个区域都是全封闭的独立实验室,当一批新的咽拭子样本送入实验室时,这三个区将分工协作完成整个核酸检测工作。
为确保安全,实验室三个区域是彼此“隔离”的负压环境。采集到的咽拭子、配制完成的试剂、提取完毕的核酸样本等物品,通过特殊设计的传递窗进行递送。该传递窗有两扇窗门,同一时间只能开启一扇,防止病毒逸散。试管架等工具只能一区一用,不可“穿行”。咽拭子样本的试管都经过病毒灭活处理,防止形成气溶胶。另外,实验室里的所有垃圾都要经过高温消杀处理,才能由专人运走。
除了物品,实验室对检验师也有严格的安全要求,所有检验师只能通过玻璃传递窗看到其中的情景,彼此之间要交谈,必须通过桌上的对讲机。
高慧洁说,核酸提取是整个核酸检测最为关键,也是最危险的环节,由于随时可能与新冠病毒面对面接触,进入这个区域的检验师必须做好三级防护,穿戴的防护装置也最多。
“判断一个样本中是否有新冠病毒,主要看扩增区内电脑上的数据。”高慧洁说,当出现阳性结果时,检验师需要自检一遍,看操作流程、环境是否正常。若复检仍是阳性,就要报告上级部门,并再次重新采集咽拭子进行复检。
不分昼夜
实验室里的工作24小时不间断,检验师们每4至5小时可以轮一次班,做短暂休息。换班后,他们就在走廊席地而坐或靠墙小憩,随时待命,不分昼夜,最忙的时候,一天只能睡3个小时。
高慧洁记得,1月7日那天,她和同事加班到晚上9时。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正准备休息,突然接到医院电话,让她和同事尽快到医院,因为有大批量标本需要进行核酸检测。由于任务紧急,她穿好衣服后顺手抓起提包就冲出家门,并在路上通知同事火速赶往医院集结。
当日晚上10时30分,核酸检测实验室8名人员和部分科室的支援人员全部到位,他们全副武装投入工作,一直到次日凌晨4时,共完成了3.8万人份的检验量。
连轴转的工作,大家的面部、手部都出现了浮肿,却没有人叫苦喊累,他们默默咬牙坚持,挑战生理极限,与病毒搏斗!
“虽然辛苦,但每当我们听到‘全部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消息时,还是会高兴地跳起来!”高慧洁说。
无畏无惧
“在检验过程中,检验师需要长时间双手架起操作仪器,这个动作非常消耗体力。”高慧洁说,几个小时下来,他们浑身是汗,还不能擦拭,只能等自然干。他们工作时都是尽量做到长憋气、短呼吸,防止呼出的水蒸气凝结在面罩上阻碍视线。为了加快检验速度,他们不敢喝水,尽可能不上卫生间。防护服里的他们早已口干舌燥、衣衫湿透,但手中操作却不乱分毫。
检验科主任呼金田介绍,从接到标本到完成检测共需要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精力高度集中,保证操作万无一失。“我们每天都要接收标本。由于每批次实验周期在3个小时左右,标本扩增时间是1个小时左右,当完成所有标本检测时,常常到了第二天凌晨。”检验师柴忠蕾说:“对于检测结果,我们还需要认真核实,录入数据库。单位集体检验核酸的,我们需要把结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原单位,这无疑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大家忘记了4个多小时穿着防护服的不舒适,忘记了长时间戴着N95口罩的呼吸困难与压痕疼痛,忘记了已经几个小时没有上厕所、没有喝水,只要我们穿上这防护服,就都变成了守护群众生命安全的‘超人’。”检测师刘杰说。
争分夺秒,精准的“侦察”,与时间赛跑,这群平凡的检验人正在我市疫情防控一线不分昼夜地默默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