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一点资讯 | 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洗牌 下一步怎么建、往哪建?

   2020-08-28 第一财经日报979
核心提示:科技创新是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尤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提升产业链水平的关键抓手。
 

小代君说

科技创新是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尤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提升产业链水平的关键抓手。

在推动重大科学研究、夯实原始创新能力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此前科技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

 

而根据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9年年底,正在运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达51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即将重组,下一步该如何发展?

聚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36年历史。在改革开放初期,应用研究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发展。而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研究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

 

为了有效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探索适合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体制机制,1984年,由原国家计委牵头,会同原国家科委、教委和中科院等部门共同组织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我国在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在科学前沿探索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方面,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根据科技部发布的2016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目前可以公开查询到的最新国重实验室统计数据,下称“2016国重报告”),2016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试点国家实验室共主持和承担各类在研课题42747项,比2015年增长6.3%。2016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和试点国家实验室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10项(含参与完成)。

 

以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的进展和成果已经在材料科学、激光聚变、核物理与核医学、实验室天体物理等多个领域有重大应用价值。

 

该实验室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中科院“超强激光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主体承担单元,实验室也是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和张江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主要承担单位之一。

 

据介绍,该实验室主要面向超强超短激光和强场激光物理前沿科学涉及的领域开展攻关。

例如,首批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新一代超强超短激光综合实验装置”研制中,首次观察到基于激光加速的自由电子激光辐射非线性放大效应,并在激光尾波场电子加速、中红外新波段超强超短激光、激光驱动高次谐波产生等研究中取得了国际领先水平成果;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组织开展面向先进半导体集成电路制备的极紫外光刻光源关键技术研究,为未来我国开展极紫外光刻光源及整机研发奠定技术基础等。

 

而在重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中,相关实验室的研究成果也已经有了实际应用。

 

依托上海交大与北京大学建立的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进展和成果不仅可以应用于北斗系统,也涉及通信、电力、金融等领域。

 

据介绍,该实验室共有新型光网络研究、新型光传输研究、光电子器件研究、光传感和信号处理研究等方向。以实验室时间频率传递研究方向为例,主要可应用于时间频率体系、卫星导航、下一代移动通信、雷达等具体场景。

“北斗系统的核心是时间频率系统,利用光纤来传递时间频率系统,把北斗各个站点连接起来,让它们时间频率一致,这样可以支撑更高精度的导航定位。”实验室老师举例解释道。他还表示,下一代移动通信比如5G的时间同步精度要求也很高,而以前的传统精度都达不到需求,未来6G以及马斯克所推行的星链,因为信号频率和带宽越来越高,对时间频率要求的精度也会更高。

下一步聚焦哪些方面?

目前,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的重组工作也正在推进。5月9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介绍,正在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围绕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突破,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使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基础研究的梯次布局。


此前的3月18日,科技部副部长黄卫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就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相关工作进行了沟通交流。黄卫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有36年历史,需要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科方向布局进行梳理、调整,也应在一些重要学科新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同时,现有单个实验室的人员规模普遍偏小,紧密结合国家需求的工作、协同创新工作需要加强,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方面,将结合区域发展、行业发展需要,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形式,新建一批具有规模优势的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计划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定位准确、目标清晰、布局合理、引领发展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在部分重要学科方向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头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实验室经优化调整和新建,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其中,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300个左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270个左右,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70个左右。

 

可以发现,今年以来,一些围绕生物医药的实验室相继落地。比如今年2月,“省部共建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得到科技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的批准,这也是全国中医药系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月28日,省部共建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重庆医科大学正式揭牌。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一位从事科技工作多年的专家告诉记者,目前结合国际背景和我国科技发展的进程来看,国家重点实验室尤其要关注重点领域的自我供给能力,“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是基础研究能力的体现,如果不大力投入,科研水平是上不来的”。

他进一步解释,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有既行的管理办法,并定期组织严格评估,但是这套标准和运行机制实行的时间已经较长,可能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科学研究的要求。“比如评价的客观指标有限,投入的资金也有限,需要加大改革力度激发内生动力。”

另外,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也被业界寄予更高的期望。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层面,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接下来也应该向更多的企业倾斜。”上述专家表示,企业的研发是结合市场的需求导向,而没有实验室很难获得原创性成果。目前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多少还是与社会有些脱节,所以可以鼓励像阿里、华为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参与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

根据2016国重报告,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分布在教育部和中科院,其中教育部占51.6%,中国科学院所属部门占30.7%,其他部门和地方占17.7%。从地域来看,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在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北京市79个,上海市32个,江苏省20个,湖北省18个,陕西省13个。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