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日,最新一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对外公布,这也预示着2018年度的项目立项基本告一段落。经统计,三年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共设立专项67个(含4个定向项目),具体项目3731个,中央经费总投入高达773.07亿元。即使平均下来,每个项目的投入金额也超过了2000万。由此可见,拿到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对于一个课题组乃至一所大学的预算规模影响都是巨大的。下图1即是三年以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数和经费投入情况统计。
图1:近三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数和经费投入统计
由图可知,三年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每一年立项数都超过了1100项,2017年最多达到了1310项。经费投入每一年都在200亿规模以上,最高的一年是2016年中央经费投入总额达到了278.51亿元,最低的2018年中央经费目前也已投入了超过230亿元。由此可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近三年的立项数和经费投入都比较稳定,并且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上。而这种稳定性和高投入也恰恰反映了国家对于这一计划的重视和支持。可以预见在“十三五”余下的两年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依旧会有大量的财政资金注入,不断助推国家科技的发展。下图2呈现的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获投入最多的20个专项名称,从中可以对国家未来重点支持的科研方向略窥一二。
图2:2016-2018年度获经费在支持最多的前20个重点专项(单位:万元)
关系国计民生的众多专项,又涉及如此庞大的经费投入,不禁让人好奇哪些大学从中获得的经费支持最多呢?经笔者统计,在2016-2018年度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中,清华大学获得的中央财政经费是高校系统中最多的,三年累计经费已达21.93亿元;其次是北京大学,三年累计经费为14.17亿元;排在第三位的是浙江大学,三年累计经费为11.96亿元。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支持最多的非“双一流”建设高校是首都医科大学,三年累计经费为4.96亿元;其次是第三军医大学,三年累计经费为2.27亿元;排在第三位的是华南农业大学,三年累计经费为2.17亿元。获得2016-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支持最多的TOP100高校如下表1所示。
表1:2016-2018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支持最多的TOP100高校
(注释:附属单位获批项目已划归到本单位,其中中日友好医院归属到首都医科大学)
从学者个人角度看,在3731个专项中由高校学者承担的项目共有1505个,占比40.3%。其中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支持最多的高校学者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宋云涛教授,由宋教授主持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集成工程设计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费总额达1.8亿元;获专项经费第二多的高校学者同样是来自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彭承志教授,彭教授主持的“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经费总额同样高达1.1亿元。经费支持超过1亿元的高校学者还有两人,分别是南京大学的陆延青教授和中国农业大学的陈阜教授。
其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最多的几个项目目前还是集中于企业。例如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云双主持的“磁浮交通系统关键技术”项目经费高达4.33亿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副所长叶聪主持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项目经费也高达3.63亿元;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刘长青主持的“时速400公里及以上高速客运装备关键技术” 项目经费也达到了3.43亿元等。2016-2018年度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支持的高校TOP100学者见下表2。
表2:2016-2018年度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支持的高校TOP100学者
当前,从“科学”到“技术”到“市场”演进周期大为缩短、各研发阶段边界模糊,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即是为适应这一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征,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凝练设立一批重点专项,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主要领域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组织产学研优势力量协同攻关,提出整体解决方案。所以,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是突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技术瓶颈的关键举措。能否发挥好它本来的初衷与愿景,不仅仅需要大笔的投入,更需要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择优支持,让这一计划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