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 开辟创新成果转化新路径

   2018-01-16 北京商报899
核心提示: 如今,侯云德依然活跃在开发区举办的各种生物医药产业研讨活动上。他的身旁,一群后辈才俊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为了让专利变成生产力正奋力奔跑。与一些地方的“软肋”不同,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本地转化向来是开发区的“硬功”。开发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0%以上,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日前,北京亦庄。一个平常的周一上午,一群生物医药领域的企业家、科学家们却格外兴奋和振奋,他们通过社交网络奔走相告,很快很多亦庄人的朋友圈被一则消息刷爆。
 
  这则消息说,在当天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侯云德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很多人就是从此刻才知道,这位被誉为“中国干扰素之父”的院士竟与开发区有如此深的渊源:他是开发区的特聘专家和开发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第一批进站专家,他的很多科研成果已经或正在开发区完成转化,这其中包括抗SARS用药——重组人干扰素a2b喷雾剂。
 
  如今,侯云德依然活跃在开发区举办的各种生物医药产业研讨活动上。他的身旁,一群后辈才俊在“离市场最近的地方”为了让专利变成生产力正奋力奔跑。
 
  与一些地方的“软肋”不同,科技成果转化尤其是本地转化向来是开发区的“硬功”。开发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0%以上,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承接“三城”
  渐成大院大所首选项

 
  吴小兵是北京亦创生物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也是侯云德的弟子,她说:“侯老师是生物医药园院士工作站的在站院士,亲自指导了不少工作,同时侯老师的部分科研成果也选择在开发区进行成果转化。”据吴小兵介绍,北京开发区企业北京远策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侯云德干扰素成果转化的受益者。
 
  远策药业是由侯云德发起创办的一家专业从事基因药物研发及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远策素是由侯云德院士首先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的国内第一种临床级人白细胞干扰素,是治疗各种肝炎的首选用药。重组人干扰素a2b喷雾剂是在2003年我国SARS突发流行期间,由远策药业首家通过SFDA抗SARS用药品“绿色通道”并获批件。而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研发机构——“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则由侯云德带队。
 
  与侯云德的团队一样,在“三城”研发、在开发区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抢占技术制高点、打破国外垄断的案例在开发区并不鲜见。从侯云德发起创办的远策药业向西约2公里就是北方华创。
 
  在集成电路领域,装备是产业的基石,是推动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的引擎。我国的芯片制造设备95%依赖于进口,核心的关键设备被国外公司垄断,严重制约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
 
  集成电路工艺遵循摩尔定律,进度推进得很快,而设备的研发更要提前布局,迭代研发,要比工艺的推进提前2-3年。设备的开发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软件、工艺、材料、机械、电气等各方面的突破。而开发区完备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提供的转化生态和各项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举措,让北方华创技术攻坚之路变得不再“道阻且长”,他们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院所合作,经过联合开发,最终实现了科研成果落地“成金”。
 
  拿研发中的关键技术——先进表面处理技术来说,像人体需要皮肤非常致密、能够保护机体不受损伤一样,零部件的表面处理非常重要。刻蚀工艺,在高温度、高真空、高物理轰击、高腐蚀环境下,要实现对腔室零部件的保护,同时又不产生颗粒污染和金属元素污染,需要材料纯度大,空隙率以及粗糙度极小的致密皮膜技术, 而这种致密皮膜技术之前都掌控在国外科技公司的手中,就是受益于与大学科研院所和国内供应商共同攻关,北方华创最终实现该项技术的国产化应用,打破国外供应商的技术垄断。
 
  凭借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表面处理技术、高真空技术、多温度区静电卡盘技术、脉冲型等离子体产生控制技术等,开发了应用于14nm工艺制程的刻蚀机、单片退火系统和立式炉等高端装备。这样的工艺制程即在300mm的晶圆上进行相当于头发丝的万分之一精度的工艺加工,且需要晶圆内上亿个芯片的制造过程都在相同环境下,保证其温度场、气流场、电磁场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其工艺难度和精确度可见一斑。
 
  目前北方华创的刻蚀机除集成电路外,也广泛应用于先进封装、半导体照明等领域,涵盖日常接触的存储器、CPU、手机摄像头、指纹识别、LED照明、背光等科技产品。集成电路领域,全国60%以上的身份证、银行卡的IC识别芯片生产过程要应用NAURA的刻蚀技术;在半导体照明领域,北方华创拥有半导体照明领域全球最大的刻蚀机出货量,全球1/3以上的LED照明芯片生产过程中使用了NAURA的刻蚀机;在封装刻蚀领域,北方华创CIS、指纹识别刻蚀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日常应用手机的摄像头更清晰,指纹识别更灵敏,成本更便宜。
 
  以承载“三城”为引领,苦练科技成果转化内功,开发区已成为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前沿阵地,成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优先承载地。这不仅让躺在实验室的创新技术有了用武之地,也带动了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为区内企业带来了红利。数据显示,2017年1-11月,开发区电子信息、汽车交通、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2787.8亿元,同比增长24.4%。2017年1-10月,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83.2亿元,同比增长61.8%。
 
  承接全球
  备受世界名企青睐

 
  伴随着北京经济结构的升级,开发区的视野也拓展至全球,越来越多的世界知名企业手握“高精尖”技术涌入开发区,并在开发区快速产业化。
 
  时间倒回4个月前。在2017年8月由开发区承办的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上,有一个展区被围得水泄不通,分外热闹,吸引观众驻足的原来是一只仿生水母。“飞起来了!飞起来了!”观众中的一些孩子兴奋地跳起来。“水母为什么能飞上天?”“我怎么没看到它身上的发动机呀?”连珠炮似的问题从围观的小观众们口中冒了出来。这个空中水母由一个氦气球大脑袋和八根触须组成,总重量才1.3公斤,它是全球首款仿生航空水母,能脱离水系环境,在空中随意来回游荡,而整个过程几乎可以不用电不用油,靠自身蠕动运动就能实现。
 
  这只仿生水母来自于拥有92年历史的德国公司费斯托,这是一家全球著名的自动化技术领域领先厂商,提供工厂自动化和过程自动化的气动和电动技术及全面解决方案。它从事仿生机器人研究已有11年时间,从2006年开始,费斯托几乎每一年就推出两至三款仿生机器“动物”,包揽“水陆空”:水母、企鹅、蚂蚁、蜻蜓、袋鼠、海鸥等。
 
  随着世界机器人大会连续成功举办,开发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制造企业入驻,逐步构建起机器人产业集群,做起了“机器人总动员”。
 
  费斯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入驻的。2015年,第一届世界机器人大会举办后,费斯托颇受鼓舞。在2016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召开前两个月,费斯托成功入驻开发区,成为又一个落地北京的顶尖国际企业。
 
  最近,为进一步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费斯托在开发区新落成一个面向大众及客户的体验中心,这将为自动化难题开发提供解决方案,满足日益升级的产品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体验中心引进了费斯托独家设计的自动化墙,这面集成了从架构、通讯、控制到执行全自动化供应链的“墙”,可轻松实现不同设备间的协同和数据传输,将有助于自动化系统的整合,迈出智能制造的第一步。这为应对自动化挑战和智能化发展搭建了密切合作的平台。
 
  开发区投促局局长王延平表示,如今开发区已建成以亦创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所在地)和大族企业湾为核心的机器人产业创新基地,吸引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ABB集团等一批全球行业龙头企业及研发机构入驻。目前开发区机器人企业共100家左右,产业规模约30亿元,涉及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智能制造研发实验平台等重点产业环节。“未来,开发区将持续发挥产业优势,逐步形成规模效益,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像费斯托这样身处异国它乡的外企并不“孤独”,它们在开发区有很多来自全球各地的邻居。在开发区,费斯托就碰到了它的德国“老乡”——北京奔驰。
 
  2017年12月27日,在北京奔驰总装一工厂生产车间,北京奔驰2017年度第43万辆整车正式下线,这是北京奔驰建立八年以来实现的第一个40万辆目标,而这第40万辆,只用了11个月时间。由此,北京奔驰也成为戴姆勒全球产量最高、面积最大、综合性最强的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生产制造基地。
 
  奔驰于2004年落户北京开发区,在这里不断推出全球首发车型。北京奔驰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北京奔驰将向智能制造持续迈进。作为“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践行示范,北京奔驰不仅要在产量上再创新高,还要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面成为汽车界的领军企业。
 
  以北京奔驰为龙头,目前开发区在传统高端乘用车方面已经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制造、认证检测、服务体验、汽车金融等高端环节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开发区的汽车制造产业也已成为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据统计,目前开发区汽车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5%以上。2017年1-11月开发区汽车产业产值达到了1380.4亿元,同比增长33%。
 
  强化全球化的科技成果交流,以世界机器人大会为载体,加强与美国、以色列、日本等国家机器人协会或行业组织的深度合作已成为了北京开发区的常态;用好会展论坛平台资源,发挥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亦庄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品牌效应,促进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正成为一条独具开发区特质的路径。
 
  创新模式
  开辟成果转化新路径

 
  如何把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一直是各级政府和创新企业发力破解的焦点。对于北京来说,这不仅关系到“三城一区”的整体战略布局,更关系到北京新旧动能转换的效率与质量。那么问题来了,北京开发区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进程中,如何精确、高效地把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如何研究出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行先试做法?
 
  回答这些问题的前提是过硬的产业支撑条件,这正是开发区的优势。经过25年的不断打造、升级,再打造、再升级,北京开发区已形成了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和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引领创新前沿。特别是开发区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创新体系。跨国公司云集,企业技术和产品普遍处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与国内外科技界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同时这些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的过程中有着强烈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需求。这些最具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优势已成为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动出击承载“三城”的动力。
 
  有了基础,才能进一步在“软件”上下功夫。“开发区强化企业主体、国家示范、创新环境建设,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需求,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引导和支持企业提高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的能力,已经成为开发区创新的品牌特色。”在开发区的管理者们看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求科研机构和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微观机制,又需要政府通过转变职能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宏观机制。
 
  而这样的机制正在开发区逐步建立起来。
 
  不再是“裁判员+运动员”,而是成为了“掌舵者、守望者和服务者”。开发区管委会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政府大有可为,但不能替代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政府构建创新体系必须遵循产业发展内在规律和企业成长规律,通过搭建平台、周到服务,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技术创新需求。
 
  有了这样的思考,“优质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政策”这一理念也就顺理成章地在开发区被反复强调,时刻坚定“扶持者”理念,科技扶持政策覆盖了“从想法到技术,从技术到样品,从样品到产品”的全过程支持内容,突出了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的特点。
 
  在多维度政策与服务的推动下,开发区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连续多年保持在80%以上。“十二五”时期开发区专利申请总量2.6万余件,授权总量超过1.5万件,分别为“十一五”时期的8倍和7倍以上,发明专利实现年均25%以上增长。“十二五”时期开发区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累计拨付支持超3亿元,极大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下一步,开发区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还将进一步完善提升,例如搭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等技术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京东方、中芯国际等龙头企业技术中心作用,聚集一批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及团队,加强与三个科学城、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实施技术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升级、企业创新需求高效对接等。
 
  破解问题、打破藩篱、挣脱桎梏。通过主动“出击”,开发区力求在更多领域打造“一区”承接“三城”的创新模式。2017年10月10日,开发区组织中科院、京东方、中芯国际、安芙兰资本等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和投资机构三方代表,就对接三大科学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路径、渠道和方法召开座谈会,倾听企业需求建议,讨论建立体制机制,以进一步加快实现三大科学城创新成果在北京开发区落地。
 
  开发区科技局局长李宏表示,“开发区将主动对接三大科学城,进一步畅通对接渠道。充分发挥市科技创新联席会平台作用,通过参与全市科技创新基金建设,实现项目信息与投资建设联动”。据透露,开发区将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加强与三个科学城的南北互动,聚集转化资源,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规模效益,实现优秀的科技成果找得到、引得来、落得下、长得大。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