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王守义十三香:32年不上市、不贷款、只赚钱!

   2016-12-23 搜狐网164
核心提示:2003年,那时候刚做财经记者不久,听到了王守义去世的消息,就想方设法去采访。回来洋洋洒洒一大篇,写了老先生和他的子女们艰苦创业的故事。当然也言及子女们之间的商标纷争和稍显混乱的家族管理。那时候有种担心,照这样下去,这个企业到底能走多远?
 

  【引言】2003年,那时候刚做财经记者不久,听到了王守义去世的消息,就想方设法去采访。回来洋洋洒洒一大篇,写了老先生和他的子女们艰苦创业的故事。当然也言及子女们之间的商标纷争和稍显混乱的家族管理。那时候有种担心,照这样下去,这个企业到底能走多远?

  

  后来又去过一次,采访王守义十三香连续在市场上打假。当时的市场环境,对很多企业来说都不好,一个品牌出名了,假冒伪劣就会层出不穷。看着王银良整天为此疲于奔命、到处灭火,私下里揣测,他肯定不会坚持多久。

  再后来,就是他们做火锅店,我路过那儿一探究竟。那两年火锅店真叫火。我给他们下的判断是,这个事儿保准也能成。

  但是,10几年过去,我发现我对这家企业的几次判断都错了。它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把小产品做成了大产业,市场上唯我独尊。它没开成火锅店,也没搞其他产品,只是一直心无旁骛地守着那个每盒只有几分钱利润的小调料,兄弟几个年年都分红,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再到一两亿。王银良他们的下一代,都被送到国外念贵族学校了。

  

  就这样,我们都没注意到它,或者忽视了它。它是那么低调、不起眼,甚至“无足轻重”,但它所生产的十三香,却在我们每个家庭的厨房中摆着,不可缺少,一次只撒上那么一点点,一年的饭菜就有滋有味了;它是那么保守、内敛,很少出新闻,很少做广告,但当有一天我们突然听说它从来不贷款、不赊欠、不融资、不欠税、不上市、不拖员工工资,和江湖传言的“老干妈”几乎一个样,打量它的眼光就像面对外星人。

  

  这样的企业不多,但如仔细盘点,我们身边倒也不少,我们真正地熟视无睹了。当然我们会说它们过于特殊,甚至可以从比较的角度批判它们:时代发展到今天,怎么还可以不贷款,怎么还可以不上市,怎么还可以像老农民或老绅士那样不紧不慢地踱着四方步?你笑着它们,它们实际上可能还怡然自得:小子,你把问题搞复杂了,我向来都是这样,这不也是蛮好的嘛!

  我可能就是这样一个把问题想复杂的人。我怎么总是把问题想复杂呢。像王守义十三香这样的企业,大概真的不需要把它想像得太复杂。

  【正文】

  “小产品,大产业”,在中国企业界,老干妈引领风骚,但它绝非唯一。位于豫南驻马店的王守义十三香,就属于同类型的企业:32年坚守于一个产业领域,打假零容忍,管理架构扁平化,产品品质精益求精,不上市、不融资,不贷款、不赊款、不欠款,家族化经营……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为什么会这样?值得思考。

  它会和老干妈一样走得更远吗?值得关注。

  这样做一定就好吗?有待商量。

  但不管怎么说,类似于王守义十三香这样的企业,是我们要重视的企业典型或标本。

  每盒利润八分,但年利润却达到了两三个亿

  关于王守义十三香的发展前传,许多人耳熟能详:

  1959年,王守义带领全家从开封通许县到驻马店定居,靠祖传的十三香养活全家。1984年,在次子王银良的劝说下,60多岁的王守义同意成立十三香调味品厂,开始小作坊式生产。到1997年,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王银良将原企业升级为驻马店兴隆堂十三香调味品有限公司,由自己担任法人;第二年,他又将企业更名为王守义十三香调味品集团有限公司,延续至今,目前已发展成为拥有4个产品主车间、4个产品分车间、1个技术开发中心及其他配套企业的大型企业集团,香辛料调味品产量全国最大,综合实力位列全国十大调味品生产加工企业名单

  

  以规模来看,王守义十三香的总资产不到6亿元,员工数量1200多人,占地只有270多亩。但假如看其销售额、上缴税收、利润等财务指标,我们就会发现这家企业真真正正将一个“小产品”做成了一个“大产业”

  1984年,起步资金100,资产几乎为,到第二年销售额也才有20多万元1998年集团成立时,注册资金为8000万元,销售额为4亿多元2003年前后,企业的年销售额、上缴税收分别保持在5亿元2000万元左右;到2008年,销售额和利税分别为7亿元4000多万元2011年,销售额、税收、利润则分别达到了10.4亿元、8002万元、6923万元2014年,这些指标已增长为15亿元、1.7亿元和1.2亿元,调料产量6万多吨

  今年上半年,随着新的生产线的投入运营,企业的各项经营指标更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各种调料的生产量一下子增加到8万吨,上缴的税金也达到1.7亿元,比去年全年总和还要多。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十三香的产能、销售量和利润空间就达到临界点呢?不是。换算之后,我们可以大致明白,近些年,王守义十三香的产值或销售额的年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税收和利润增长率也达到20%以上,特别是今年,税收和利润则有可能接近去年相应指标的2.5~3倍。这,完全是一种爆发式的逆市增长

  但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自建立企业30多年来,王守义十三香没有向各类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借过一分钱,完全是靠自有资金滚动发展。多家省会银行的主管告诉我,他们曾多次想方设法规劝王银良他们贷款,但后者根本置之不理。

  王守义十三香有着很稳定、很充裕的现金流,即使是去年以来投资兴建新型现代化厂房并引进设备企业,所需8亿元资金也完全属于自筹。这种情况下,一向奉行保守性资本运营策略的王银良他们,更是将上市“分权、分利润”排除在外,这自然引起了其他家族成员和投行界的一些疑惑,当然还有好奇。

  “薄利多销”,很难想象,能做到这一切,王守义十三香完全是靠着那每盒只有0.08元微利的调料产品打拼出来的(1000克十三香调料的利润为2元,每小盒十三香是40克装,相当于每盒产生利润0.08元)。既然如此,这种小小的产品这么多年中又为王氏家族积攒了多少净财富呢?

  公开的报道是10亿元,但恐怕远远不止这个数。王太白是王银良弟弟王铁良的独生子。自2000年开始,他和其他胞兄妹们陆续被父辈送到英国最贵的私立学校读书,并留在英国留学,还不到20岁,父母就给王太白的账户汇来了数百万元英镑,所以,王在同学中留下的绰号是“银行”。2005年前后,他想在英国炒作房地产,父母又陆续给他打来数千万元现金。失败回国,父母再次给了他400万元创业资金,他倒腾土地,时来运转,一转手赚了1.3亿元。

  这只是事实的一个侧面。今日的驻马店,大家都称王氏家族为当地首富。

  小产品中的“掘金术”

  王家当初迫于生计,从小作坊生产开始起家,几十年中做成行业翘楚,这里面靠的不是机遇,不是运气,而是实实在在的专注经营和辛苦打拼。

  “调味品属于小产品、小行业,没有多高的技术成分,必须踏踏实实,诚信最关键,我就是忠厚对人、对产品、对客户,我最大的靠山就是诚信。”王银良的一番话,也许显得“土的掉渣”,但这就是王守义十三香经营智慧的核心。

  除了诚信,他还总结了企业取得成功的另外两个原因:有事及时办、低调,“太能了,中国人一般都是不和他打交道,而低调,就叫别人不好意思欺骗你。”

  但往深处和细处说,王守义十三香还有许多看起来虽然很简单、很保守,但却极为管用、自成体系的“经营秘笈”。

  王守义十三香“成功秘诀”

  ●一直严守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对外销售也秉承物美价廉、薄利多销的原则。

  ●大力推行品牌战略,注重商标专利保护,较早对产品进行市场的品类定位。

  ●坚守主业,稳步发展,30多年从不向其他行业扩张,从不搞资本运营。

  ●长期葆有良好现金流,不贷款、不融资、不赊欠,财务运营虽保守但稳健。

  ●以严格的家族管理,确保企业决策权和经营权的高度集中,避免各种内耗。

  做实业,企业家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质量和信誉是企业的生命”。但许多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常常会将这句话忘掉。但王守义十三香没有。

  这么多年来,该企业一直严守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对外销售也秉承物美价廉、薄利多销的原则,因而备受业内外服膺。从外购原材料的遴选到产品的检验,他们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工作程序标准。特别是在同行业中率先使用电子配料工艺,有效克服产品批量差异问题,并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采用计算机应用管理,一举将延续几百年手工作坊式生产转变成能够连续机械化作业的大工业生产。

  “十三香是‘进口’的东西,我们从不掺杂使假,从不缺斤短两和偷税漏税。和我做生意,5分钱的利润都干,而和别人做,对方赚5毛都不一定干。这是我的信誉,几十年如一日的信誉,它给我们带来的,是独一无二的,也是别人不可企及的。”时至如今,王银良对外还经常将“踏实做事,实在做人”这句话挂在嘴上。

  他也确实无法用别的话来表述自身这种朴素的经营行为。与此相应,我们看到,王守义十三香比较注重维护产品的市场信誉,持续不断通过大力度的打假、维权,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

  其实早在10几年前,王守义和王银良父子就富有预见性地将“十三香”和“王守义十三香”逐渐注册成产品商标,并设计出新颖精美的外包装盒,先后申请了46项外观专利,大力向市场推广,以至于他们定型生产的产品,完全成了一类产品领域的代名词。这种品类命名法,让王守义十三香不仅将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五香粉”“八大味”“十三香”等产品驱除出去,还让它以独特的风味长期引领清真调味品、纯天然调味品的发展潮流,其他产品根本难以与它抗衡。

  正因为有此利器,王守义十三香面对“王守真”“王守仁”“王守和”“十六香”“十八香”等假冒伪劣产品的围剿,一直毫不手软地通过投诉、打官司等手段,予以重拳打击,时至如今共花费三四千万元。特别是2003年与山东定陶县永兴调味品厂的商标纠纷案获胜之后,王守义十三香就完全遏制住了全国市场上造假的泛滥势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王银良对此的评价是:“十三香发展到今天,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打假打出来的,是从制假、售假者手中挽回来的。”

  打假,源于执着,这就保证了王守义十三香能在30多年内心无旁骛地做成辛味调料品的老大。而这种专业经营精神,也是该企业能持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的确,纵览当今调味品行业,多数龙头企业早已涉足产业多元化,唯有王守义十三香,目前仍属于少见的单一产业型企业。而且,该企业几乎没有进行过什么资本运营,没有对外做过担保,不贷款、不融资、不赊欠,仿佛是在“小农经营”的状态中生存发展,但熟知内情的人都知道,它不缺钱,现金流充足,稳步发展是其一直坚持的核心经营原则。

  为什么会这样?王守义十三香历史上曾有过一次深刻的教训:20096月,他们宣布进军餐饮业,计划在全国开500家豆捞店,推动调味品的销售,实现餐饮和调味品的互动增长。但仅仅两个月过去,由于门前冷落鞍马稀,新开的几家豆捞店被迫关门,企业投入的几百万元打了水漂。这自然就绝了王氏兄弟多元化发展的念头。

  其实早在2007年前后,王太白从英国归来创业,他就劝他二伯王银良投资房地产。但后者反劝他在王守义十三香好好做事,“你爷爷当年留过遗言,不准家人做房地产生意,挣惯了快钱,就不会再安心做实业了”。近两年,他看公司既不多元化发展,也不上市,连产品价格多少年来也都不变,忍不住就在自己的父亲王铁良面前嘟囔了几句,当即被呛了回来:“上市是圈钱,想那不切实际的玩意儿干嘛。”

  这样的“保守”,让王守义十三香一直如埋首耕地的老牛,既不快又不慢地往前走着。但回过头来看,那耕作的土地面积,不知不觉已变得极大,已将许多“快马”“慢驴”远远甩在后面。这,就是持久的魅力

  树动、风动还是心在动?

  但持久并不代表着永续,沉稳并不代表着安然,已经成立30多年的王守义十三香也面临着“要不要变”“究竟如何变”的发展之问

  作为一家典型的家族企业,王守义十三香在管理方式和上公司治理上曾走过很长一段弯路。王银良共有兄弟姊妹7人,五男二女。当初王守义还在时,兄弟姊妹都在一起干,大家忌惮于老人家的威慑力,有什么事也都好协调。但后来,兄弟各自成了家,姊妹们也出嫁了,老父亲年岁也大了,有很多事也就出来了。

  首先是相当一部分仿冒产品都是出自亲戚之手,家族内部多个“十三香”互相打架。这就给初期打假带来很大的尴尬和难度。王银良说,每一盒仿冒产品都有一个说出来很伤心的故事。其次是大家对一些关键岗位争权,干涉企业正常经营秩序,王银良接手董事长后,“清官难断家务事”,以至于有段时间他经常感叹:“农村的,婆婆妈妈,净是一些上不了台面的小事”。

  但好歹他比较清醒,也敢于运用铁手腕,不仅将一些亲戚的小厂小作坊收编,还妥善安排他们的就业和他们子女的教育,做出相应的利益分配和补偿,让他们各安其位、各司其职。经过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王守义十三香组建起了集团架构,完善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改变了单一的“兄弟姊妹家天下”的管理格局。目前,该集团的注册资本是1.6亿元,完全由家族控股,王银良本人就持有了51%的股份,其余股份由他的另外两个兄弟王铁良、王铜良两人平分,具体到分工上,三兄弟“各管一摊事”。

  虽然如此,但王银良却觉得“老板椅不是老板椅,是老虎凳”,他的担忧时时存在:“兄弟姊妹多,自然亲戚就多,就是现在厂里还有很多亲戚,这就是大事,处理不好,其后果是很难预料的。”他现在正在考虑着跳出家族企业的圈子看自己,意识到企业若再发展,“必须有高人才行”。

  严格的家族管理,家族成员间高度的信任关系,一段时期确保了王守义十三香企业决策权和经营权的高度集中,避免了各种无谓的内耗。但正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伴随着王银良兄弟年事已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权杖传承和下一步的发展战略等问题,就成为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基于此,王银良首先让妻子与弟妹退出了管理层,并聘请了一部分职业经理人充实到关键岗位,在企业建立了一套焕然一新的现代管理模式。其次,为培养接班人,王氏兄弟把自己的子女几乎全部送到国外读书,待这些“第三代”回来后,又大量进入集团工作,最终,他们把王太白与堂姐、堂弟、妹夫等4人被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分管采购、生产、销售、账务等重要部门,基本事务都由他们几人组合决定,最后报呈董事长王银良审批。

  这种格局之下,有人适应,有人则选择了离开。比如王太白,几番辗转之下,他目前已到上海自己创业,既投身于资本市场,还和其他富家子弟合伙创办了大予家族办公室(包括资产管理公司等),致力于“服务中国家族企业”。

  年轻人的想法,毕竟和老一代人不同。面对着外界的投资机会,他们可能都认为王守义十三香有太多事情可做,只不过,在父辈们的严格管控之下,他们现在不能也不敢拿父辈的事业做试验田罢了。在产业发展上,父辈是相对保守的,既不追求速度和规模,也不考虑多元,即使是投资理财观念,也只是有闲钱了就去郑州、上海等地的黄金地段整层整层地买商铺,从不张扬,强调的是“知足”;但年轻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既考虑如何把外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思维如何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还会在内心深处时时产生“跨越式发展”的冲动,对于上市、投资、融资等,理念认识和行为方式都和父辈相异相迥

  这源于这一代人成长的家庭环境、所接受的教育和所见的“世面”。他们父辈那种肩挑背扛的创业经历,他们是没有切身体验的。所以,对于父辈的“保守”,他们需要长时间的消化和理解。

  当然,王守义十三香面临的挑战并不只是来自内部。目前,随着消费的不断升级,市场竞争的加剧,国际大资本频频在国内实施专业化的兼并重组,中国调味品行业进入了一个大转变、大调整和大分化时期。其发展趋势是:行业整合集中化、企业重组航母化、品类经营专业化、品项创新细分化、产品研发高端化、渠道运营多样化、区域品牌全国化,等等,奉行稳健、保守经营原则的王守义十三香,能否在这种风暴眼中独善其身,还将面临诸多考验。

  或许是意识到这一点,近几年,王守义十三香开始在规模扩张、产品高档化、多样化等方面有所动作了。总体上,仍然万变不离其宗。

  不过,这或许就是它独特的价值所在。树动、风动还是心在动?这样一个带有禅意的哲学问题,这么多年用在它身上,最为合适不过。

 
标签: 王守义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