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抓住机遇 再创高校分析测试新辉煌

   2024-12-26 中国教育装备采购网689
 

  —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国家计量认证高校评审组组长曾艳

  曾艳,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网络信息处副处长,国家计量认证高校评审组组长

  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如何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与规范化服务,为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与服务?在北京大学医药卫生分析中心成立3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多年从事高校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的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国家计量认证高校评审组组长曾艳女士。

  计量认证与检验检测市场准入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出现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以及对这些机构进行考核的计量认证制度。计量认证,是指国家认监委和地方质检部门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为社会提供公证数据的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的计量检定、测试设备的工作性能、工作环境、人员操作技能和保证量值统一、准确的措施及检测数据公正可靠的质量体系能力进行的考核。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的实验室应当通过计量认证。

  1991年,国家教委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发文,成立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等开放实验室计量认证评审组。文件规定,国务院有关部委包括局、总公司所属重点高校综合性开放检测实验室,对外出具公证数据,需通过计量认证取得合格证书。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规定部委所属院校的开放实验室,由国家教委与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进行计量认证;地方院校实验室,由各地政府高校主管部门与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认证。

  分析测试中心发展与计量认证

  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第一个世行贷款项目—“大学发展项目”的实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8所全国重点高校受益,合计购置了价值1亿美元的先进仪器设备,相关大学成立了分析测试中心,对这些“宝贝”实现专管共享,成为当时大学里最先进、最精密的大型仪器实验平台。

  进入90年代,伴随着“211”“985”工程的实施,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加大,人、财、物向重点实验室汇集,公共测试平台的发展相形见绌。曾经风光无限的分析测试中心由于运行费严重不足,仪器逐步进入老化期,后续投入不足,陷入了发展的窘境,少数学校将校级中心变为学院、系属中心,个别学校甚至将其解散。分析测试中心进入了艰难的分化期。

  大量仪器设备分散在学科重点实验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仪器设备闲置率高,维护不到位。突击花钱造成了盲目采购,甚至发生课题结题时,仪器设备尚未开箱的情况。如何让科研经费发挥作用,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避免重复购置浪费,成为社会各界关心的话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采取行动,建立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并出台各种办法,鼓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向社会开放大型仪器。国家级平台如科技部国家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平台、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地方级平台如首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

  随着“资源共享、专管共用、提高仪器使用效率”这一公共平台理念普遍被教育界、科学界接受,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再次得到各学校的重视,一些学校建设了分析测试公共服务二级平台。大力发展以分析测试中心为代表的基础服务平台和以专业测试服务为代表的院级测试服务平台,较好地满足了基础测试和专业测试的公共需求。打个比方,公共测试平台如同公交车,买不起私家车的可以方便搭乘,甚至还可以享受基金补贴,大大方便了师生,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多年来,分析测试中心立足服务学校的教学科研,凭借专业的测试服务赢得了口碑和发展空间。据2013年数据统计,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苏州大学测试中心的校内测试样品超过10万件/年,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年服务机时均在5万至10万小时之间。

  在满足校内公共测试需求的同时,部分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对社会开放,通过了计量认证评审,取得了对外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的资质。目前高校评审组管理的资质认定获证实验室共68家,33家是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提供综合性的理化分析测试服务;35家是与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型实验室,提供汽车、建筑、珠宝、海洋、环保、食品、地质、纺织、软件等专业检测服务。2013年,大连理工大学振动与强度测试中心出具CMA报告7 800份,总收入超过4 000万元。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的对外服务总收入均超过200万元。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校内外的服务得到了广大师生和社会客户的肯定,大力发展公共基础条件平台已成为各界的共识,以分析测试中心为代表的高校分析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又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三大服务

  中国大学三大使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分析测试中心也应该围绕着三大使命开展服务,更应该正确认识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协调好,是互不矛盾,相辅相成的。

  1.服务人才培养

  仪器分析实验操作是理工类院校学生从事科研的必修课。过硬的实验技能、良好的实验习惯将使其终生受益。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仪器种类齐全,有专业的实验技术人员,很多学校的分析测试中心开设了几门甚至十几门实验课,并且通过讲座、上机培训等方式,培养可以独立操作大型仪器的学生。2013年,四川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担了6门本科生课程,14门研究生课程,开展大型仪器设备讲座15场,参加学生达1 100人次。北京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培训可独立操作大型仪器的学生746名,开展大型仪器设备讲座35场,参加学生90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分析测试中心2012年开始招收“大型仪器测试与维护”工程硕士,培养具备运用大型现代分析仪器的实验技能、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的创新型人才。2014年6月,该专业的首届10名学生顺利毕业,除了学校任职或继续学习,均在专业对口单位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2.服务科学研究

  和院系相比,分析测试中心的仪器设备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实验人员的专业程度和服务意识却相对较高。在江南大学,虽然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各院系十分普遍,且仪器性能大多比测试中心先进,但由于测试中心在色谱方法的开发和仪器使用技术等方面有着二十多年的经验,因而师生仍然愿意送样到分析测试中心检测,他们把测试平台液相色谱实验室当成分析过程中疑难杂症的解决场所,学生碰到问题总爱跑到中心寻求帮助。

  科学研究的基础数据来自于实验,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关系到科研成果的真实性。由于有质量体系的保障,分析测试中心的实验数据的可信度大大提升。计量认证管理体系通过对人员、设备、样品、环境、过程的控制,最终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一些学校领导已经充分认识到质量控制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以中山大学测试中心为例,该中心受学校委托开展了校内实验人员和仪器比对活动,使各实验室及时了解设备的状态、实验人员的操作水平,对不符合项进行及时纠正,排除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不利影响,保证了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受到了全校师生的欢迎。

  3.服务社会需求

  实验室资质认定是一个检测市场准入制度,有了资质,意味着高校拿到了检验检测市场的通行证,可以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分析测试领域大显身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实验中心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的显微红外技术,开展了微量物证的红外光谱比对的测试服务,协助安徽省内外各地公安局、交警大队和司法鉴定中心开展交通肇事案件、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责任确认工作。每年的测试案件约为100例。

  江苏扬农化工有限公司在进行杀虫剂吡虫啉新工艺研发时遇到了一个令人头痛的副反应,伴生的副产物难以除去,影响了成品质量,对于产品出口造成了重大影响。扬州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利用LC/MS,HRMS和NMR等仪器对反应混合物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确定了杂质结构和副反应类型,及时优化了工艺方案。目前,扬农正在将该工艺进行产业化,预计投产后可以实现年产值约5亿元。

  高校实验室正在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检测实验室承担了北京地铁的振动影响测试分析;清华大学环境质量检测中心对国家文物局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抢救性维护工程提供环境监测服务;中国石油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担了国家石油运输管线防腐测试工作等;中南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承担了铁道部“高速铁路大风环境对动车组运行影响研究”“动车组原型车碰撞性能研究”等任务。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为国家重大项目提供了分析测试、方案研发、标准制定等服务。根据2013年统计数据,参加统计的58家资质认定获证实验室中,有16家实验室参与了国家标准的制定,占比28%。

  对于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来说,应该做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社会服务使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成了有源之水,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通道,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基础。社会服务要在国家的法律体系内,受到社会和市场的监督,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进科研人员对社会关切的回应。只要处理好校内服务和社会服务的关系,社会服务不但不会削弱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地位,更会提高高校在社会和国民心目中的地位。

  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发展迎来新机遇

  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多个文件,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事业。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将检验检测认证列入八个高技术服务业之一。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编办、质检总局《关于整合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实施意见》,将通过整合机构,促使检验检测服务业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同年,质检总局、法制办、中编办下发《关于开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有关政策法规清理工作的通知》,启动相关政策法规的立、改、废,并即将修订《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制定《实验室管理条例》,使得检验检测机构更加规范地在法律框架内开展检测活动。2014年,国家统计局将检验检测服务业列入国民经济统计序列,检验检测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改革措施必将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的发展产生实质和深远的影响。

  高校若想在检验检测服务业改革和洗牌的时期赢得先机,首先要客观看待自身的特点,避免盲目自大。多年来,高校一直以设备先进,人员素质高著称,但经过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开放与竞争,这个局面在逐渐改变。论硬件,一些地方测试中心或者国家质检中心的设备已经赶超高校。论人员,社会检测机构操作人员均是经过系统培训取得了专业检测上岗资质,往往专一做某几个产品或参数,在操作的熟练度和规范性上胜于高校。论研发,一些大型跨国检测机构的研发力量和对市场敏锐的洞察使其占尽先机。论管理,第三方检测机构多年参与市场竞争,对质量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远远高于高校。

  那么高校是不是就要逐渐被市场所淘汰呢?曾艳处长认为,和社会检测机构相比,高校具有一些不可替代的天然优势。首先,高校不会纯粹为市场利益驱动,在检验检测公正性和客观性方面更值得信赖。其次,高校具有学科支撑优势,高校学科门类齐全,有强大的基础学科群,学科交叉优势明显,高校分析测试中心不仅仅能提供检验检测服务,而且能够提供理论研究、方法研究、产品研发与改造等上下游服务。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行业的大趋势下,高校应该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趁势而上。曾艳处长认为,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1)以分析测试中心为龙头,建立高校科研数据质量保障体系,为科研提供可信的数据支撑。(2)整合校内检测资源,建立校级(或校院两级)综合检测服务平台,为交叉学科发展、经济建设提供综合的分析测试技术支撑。(3)成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高校分析测试技术联盟,促进仪器分析同行的交流协作,建立处理疑难、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联动机制,提高高校协同解决国计民生重大、疑难问题的技术能力。(4)发挥高校的师资优势,为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师资、教材、培训方面的支持,甚至可以尝试合作设立检验检测认证专业的学位课程等。(5)充分发挥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研究会的作用,积极促进全国的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在学术研究、质量管理、平台建设、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应该从保障机制方面对分析测试中心的发展给予支持,2013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该《意见》的一大亮点就是对高校科技人员进行分类评价,指出“对从事技术支撑和服务的科技活动人员实行以服务质量与实际效果为重点的评价。提高技术支撑人员服务技能,加强自主开发仪器设备”。各学校应该以《意见》为指导,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解决从事分析测试相关人员的后顾之忧。

  总之,高校分析测试中心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无论是从支撑大学发展,还是从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来看,分析测试中心都大有可为。在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建设进入第三个十年之际,衷心祝愿高校分析测试中心能够抓住机遇,再铸辉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