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李怀林谈建设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新兴学科

   2024-12-25 中国质量新闻网868

  在日前闭幕的“首届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上,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检科院)院长李怀林作了题为《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报告,在与会专家学者中引起热烈反响。为此,记者就检验检疫新兴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李怀林。

  核心观点

  □有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体系离不开强大的学科支撑。

  □建设新兴学科是检验检疫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需求。

  □检验检疫新兴学科是当前科学和技术不断交叉融合趋势的必然成果。

  □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创新检验检疫基础理论体系是学科建设的必经之路。

  □建设和完善检验检疫新兴学科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怀林

  检验检疫科技人员使用低温冷冻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物质分子的形貌、尺寸等指标进行观察和分析

  记者:据我了解,参加首届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的中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此次学术报告会标志着检验检疫基础理论体系和学科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意义重大。特别是您在报告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构建检验检疫学科的设想,引起了大家强烈的共鸣。请问,您提出的这一设想是基于怎样的思考?

  李怀林:提出构建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设想,不是我个人灵光一现,而是基于一大批学者和有识之士多年来对我国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的深刻审视提出来的,我们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从世界的层面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广泛地融入到全球发展之中,使我国检验检疫科技支撑体系日益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的背景下,加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严把进出口商品检验关,严防疫病疫情传入传出,有效应对日益突出的技术贸易措施,妥善处置动植物疫病疫情、口岸卫生和消费品安全突发事件,都对检验检疫科技的支撑保障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国家的层面而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检验检疫工作,检验检疫事业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检验检疫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的支撑作用日益提高,中国特色检验检疫制度和技术执法体系初步完善,检验检疫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日益彰显。

  从我国学科建设层面来说,当前支撑经济发展的各个学科不断产生嬗变、融合和整合,形成了许多新兴的学科。在这样一个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检验检疫学科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它关乎检验检疫事业的长足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检验检疫学科建设严重滞后,这与检验检疫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公共安全中的职责和作用不相适应,也对我国检验检疫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事实证明,建设检验检疫学科不仅是检验检疫事业蓬勃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正是基于上述三个层面的思考,我认为,只有加强和完善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才能推进检验检疫学科发展,才能为中国特色检验检疫提供理论支撑,进而促进检验检疫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当前,检验检疫虽然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是检验检疫工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学术界普遍认为,检验检疫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伴而生的。检验检疫科学技术作为国家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李怀林:我赞同这一观点。检验检疫历史悠久,尤其是近现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检验检疫已经成为国家公共治理体系内重要环节之一,尤其是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检验检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随着科技的创新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质检总局成立以后,检验检疫已经形成了以法律为依据、以科技为手段,具有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制度和较为完整的检验检疫执法体系。著名的战略安全专家、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杨毅教授曾经这样评价检验检疫的作用和贡献,他认为检验检疫是我国合理利用国际规则和现代科技手段,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冲击,治理新时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我认为杨教授的这个评价是很中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检验检疫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检验检疫执法与监管服务的关键保障,是检验检疫工作的核心竞争力。而大力加快检验检疫学科建设,又是提升检验检疫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要一环。因而,我们必须要抓住“十二五”这个重大战略机遇期,聚各方之智、汇各方之力,大力推进并加快检验检疫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

  记者:建设一门新兴学科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一门新兴学科要想得到社会的认可尤其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也有个别观点认为,国家现行的学科序列里并没有“检验检疫”这个门类,表明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问题并没有那么迫切。请问您是怎么看“检验检疫‘无学’”这个问题的?

  李怀林:我注意到了这种说法。我想,一个学科的“有”与“无”,既要辩证地看,更要发展地看。现行的一切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基础学科,都不是与生俱来、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国家的学科建制赋予的,都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和再认识的过程总结归纳出来的。人们在现有的国家学科建制中找不到“检验检疫”这个学科,恰恰越发彰显出建设检验检疫学科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才促使我们为检验检疫学科建设奔走呐喊。

  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检疫原有的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在不断深入,检验检疫新兴学科发展的基础日益牢固。正因为意识到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迫切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国家组建了中国检科院,并将检验检疫基础理论和学科建设的重任赋予了中国检科院。科技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也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中国检科院和全社会的检验检疫科技工作者都承担着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要在做好检验检疫现有学科的应用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回答什么是检验检疫科学这个历史性的命题,完成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重任。我想,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者:实际上,您刚才已经非常透彻地剖析了建设检验检疫学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问题,前面您也提到了当前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基础已经十分牢固,能不能再详细地介绍一下检验检疫学科建设基础呢?

  李怀林:首先,检验检疫的原始根源来自于人类的生存本能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具有极强的自然属性,属于社会生产力的范畴,检验检疫不会依附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制度而产生,也不会因为某种社会制度的消亡而消亡。虽然检验检疫在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形态下被赋予了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社会属性,检验检疫体系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下会反映出不同的形态,但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其根本手段仍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对学科发展的需求绝不会削弱。多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检验检疫科技在应用性层次上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所涵盖的应用学科领域囊括了营养学、分子生物学、分析测试学、动物检疫学、植物检疫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学、生态模拟学、毒理学、电子电气学、机械学、信息安全学、纺织学、材料工程学和工程化学等数十个自然科学领域以及国际贸易学、经济法学、风险管理学等多个社会科学领域,而且在这些学科领域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所有这些印证了三个基本事实:一是检验检疫学科属于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极强的学科;二是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的成功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检验检疫制度和技术执法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科支撑;三是面对如此众多的应用层次的科技问题,只有建立一个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统领全局,才能确保检验检疫科技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随着现代前沿科学仪器的不断进步,检验检疫各分支学科之间以高新前沿技术为桥梁和纽带,相互渗透和交叉融合的趋势不断深化,检验检疫由实验科学向发现科学进军的道路已经畅通无阻,当前需要重点突破的就是实现由发现科学向理论科学的转变,一旦在这个层面上实现了质的飞跃,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我要特别指出的是,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问题,并不是今天才提出来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我国近代检验检疫制度的奠基人伍连德、蔡无忌、邹秉文、贺等一批前辈就已经积极奔走呼吁,不断著书立说,并创设了滨江医科专门学校(今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上海兽医高等专科学校、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央工业试验所等多所专门学校和研究机构,培养检验检疫学科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历来都十分重视检验检疫行业的建设,每年都为检验检疫队伍和能力建设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并培养了大批的检验检疫专业人才,对检验检疫在应用性层次上的科研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国家质检总局的前身之一、原国家商检局在原国家教委的支持下,曾与浙江大学联合设立了“3.1.1”检验检疫专业人才教育体系,并获得了1996年度国家教委“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也设立了检验检疫相关专业,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随着检验检疫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国家除成立隶属于中央研究机构序列的中国检科院以外,各省、市、自治区政府也大力支持组建了一批隶属于地方管理的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院,检验检疫科学技术研究队伍日益壮大,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物质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已成大势、许多学科的边际日益淡化的背景下,检验检疫学科终将在我国的学科建制中获得一席之地,对此,我满怀信心。

  记者:是的,具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建设一定会前景光明。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细分学科都有一个支撑性的基础理论模型,比如经典力学的牛顿三大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电磁学的麦克斯韦尔方程,经典化学的质量守恒定理等等。检验检疫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基础理论模型就显得更为重要,我想知道检验检疫学科的基础理论模型是什么,又具有哪些基本特性?

  李怀林:确实,基础理论模型对于一门学科来讲就像人体的骨骼,尤其是检验检疫作为一门多应用学科领域综合交叉的新兴学科,如果没有骨骼,其他的器官再发达也难以屹立不倒,更谈不上活动自如。如何通过一个基础理论模型,将检验检疫现有的应用层次的科技问题组合成一个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并且这个模型能够对检验检疫的一切现状进行科学地阐释,对检验检疫的内在规律进行全面归纳,对检验检疫的未来能够做出合理的展望和预期,一直是困扰我们前辈和当代检验检疫科技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前辈学者曾经先后探索和尝试过贸易学、商品学、公证鉴定学、公共管理学等多个理论模型,但是结果都不是特别理想。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特别在国家几次重大的检验检疫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检验检疫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越来越明确,职责与职能特性越来越鲜明,内涵和外延的边际越来越清晰,经过我们多年的思考,我们认为用风险管理学作为建设检验检疫新兴学科的基础理论模型,是目前所有已知理论体系中比较完美的一个模型。

  风险管理学也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热点学科,风险管理学就是研究风险发生和变化的规律,评估风险对社会、经济和生活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并选择有效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控制风险,并组织对风险后果进行恢复重建,从而实现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成本达到最大的安全保障这个根本目标。风险管理学理论模型的基本流程是:风险发现、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控制方案制定、风险管理决策、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体系。通过对风险管理学基础理论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个理论模型能够系统地串联并完整地覆盖检验检疫现有的全部分支学科,与检验检疫的职责任务和基本属性有着非常好的兼容性,是一个非常理想的框架模型。

  记者:您刚才提到,科学理论必须能够对该学科的现状做出阐释,对其发展规律进行归纳,对其未来有所展望和预期,您还说到了检验检疫学科架构与风险管理学基础理论模型之间有着非常好的兼容性。您能否就此详细谈谈风险管理学对检验检疫学科建设的学理意义?

  李怀林:这个问题提得好。简单地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风险管理基础理论模型更益于对中国特色检验检疫体系的基本特征进行全面而科学的阐释。大家知道,当前检验检疫的主要任务是防控各类危害因子的跨国境传播风险,以及可导致国际贸易纠纷或损害贸易相关方利益的缺陷性风险。因此,风险管理学基本原理对检验检疫的职责任务及内在规律等都能给出科学的阐释,同时检验检疫的一切监管措施都将随着风险的大小、可控程度和控制能力的变化进行调整,这也是风险管理学原理对检验检疫的未来作出的预期。第二,以风险管理学作为基础理论模型,符合调整检验检疫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两大主要国际协调机制提出的“一切措施必须基于风险原则”的基本要求,符合检验检疫参与全球化治理的基本方略。第三,能够对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体系现状作出系统地解释,例如我国的检验检疫工作系统地整合了WHO、WTO-SPS/TBT、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植保公约组织(IPPC)和CODEX(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等国际协调机制中,允许使用的一切风险管理措施集中于一个执法监管体系,不仅有利于从多个层面立体防控各种风险,也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再如,“执法部门+技术机构”模式是我国现行检验检疫技术执法体系的一个显著特色,其优势在于能够确保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及时防控各类风险,简化风险管理决策流程。第四,通过风险管理学这个基础理论模型,我们能够将检验检疫现有的一切应用层次的研究,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例如我们的毒理研究和机械损害研究是为了发现风险,检测技术研究是为了识别风险,处理技术研究是为了控制风险,我们的执法监管流程研究是为了优化风险管理的措施组合,这个理论模型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层面展现了一个全新的检验检疫学科体系。

  在这个架构下,检验检疫每个现行的分支学科都能确立自己相应的层次位置及其与其他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为构建检验检疫科学理论,建设检验检疫学科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记者:我注意到,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科学的交叉与融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应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的积极支持态度。您是否认为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恰逢其时呢?

  李怀林:是的。可以说,检验检疫学科建设不仅恰逢其时,而且正当其时。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在《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有这样一段论述:“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与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往往导致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兴学科的产生,是科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而检验检疫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特点和特征与《纲要》的表述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检验检疫学科完整地涵盖了《纲要》中所列的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科学和技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和融合的领域,而且也完全符合国家要“给予高度关注和重点部署”领域的所有条件。

  换言之,加快推进检验检疫新兴学科建设,既是《纲要》的题中之义,也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因而,我们要紧紧抓住落实《纲要》这一契机,审时度势,顺势而行,促进检验检疫科学的建设与发展。

  记者:学科建设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最后,请您介绍一下在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方面已经或将要采取哪些具体的推进措施,还有哪些建议?

  李怀林:的确,检验检疫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基础性极强的工作,它事关检验检疫的永续发展、科学发展。所以,这项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整体推进,形成合力,才能推向前进。

  当前,就中国检科院而言,正着手五个方面的推进工作:一是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检验检疫学术报告会,为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搭建平台。二是组建学术委员会。该委员会旨在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为推动检验检疫学科建设起到参谋作用,同时参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技术奖的评选工作。三是组建检验检疫学会。组建检验检疫学会是联合全社会力量,加快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国家质检总局党组已经批准设立了一个筹备组在着手组建中国检验检疫学会,学会的前期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四是积极推进检验检疫公共教育。目前,除了少数省份在小学自然或中学生物等辅修教材中有部分关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内容外,当前在我国国民教育阶段还应继续强化检验检疫科学的教育。

  此外,我们还应该积极推动检验检疫行业与高等院校的合作,从联合办学做起,逐步开展检验检疫专业的学历教育和研究生培养,并争取将检验检疫相关常识和基本理念逐步纳入国民教育阶段授课内容。同时,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强化检验检疫职业和从业培训和考试,严格职业资格准入。五是大力推进学术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学科带头人是一个学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要多渠道争取各种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建议加大对全社会在检验检疫科研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建设卓越贡献者的奖励和扶持力度。在国家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应大力提倡企业和社会资金积极参与检验检疫学科建设。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