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现代实验室装备网
全国服务热线
400-100-9187、0731-84444840

华大基因2010年收入达10亿元

   2024-12-26 南方日报2060

  在6月17日至19日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参展单位之一―― 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基因库、听众爆满的基因科学与产业发展论坛……深圳市副市长唐杰更是在高层论坛上特地讲述了华大基因的故事。

华大基因成为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参展单位之一。

  华大基因成为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最引人注目的参展单位之一。

  4年前的6月19日,华大基因主力从北京空手“裸奔”至深圳,在盐田港附近北山工业区的一家鞋厂,成立了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四年来,华大基因的员工已发展至4000人左右,2010年收入达10亿元,若干篇论文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国际权威期刊,多名尚未大学毕业、甚至没上过大学的年轻人在此崭露头角,华大的发展模式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业?

  华大基因是个科研机构,还是个企业?在华大基因的办公区域和食堂,你见到的华大员工几乎全是20来岁的年轻人,他们有多人宿舍和免费的食堂三餐,这里看起来甚至更像一个大学校园。

  华大基因的一些员工认为,华大基因不是一个企业,也有员工认为,华大基因首先要作为企业生存下去,但“它身上承载了太多传统企业很难去承载的东西,有很多目标和远大的理想”。华大基因香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执行总监王立志称,华大基因“非企业,非机构”,是以“产学研”一体化模式进行。

  华大基因的论文一篇接一篇地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华大人创造的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

  今年5月,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在云南科技大讲坛上透露,2010年华大收入达到了10亿元,计划2012年达到100亿元。唐杰在6月17日的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高层论坛上也表示,华大基因去年的基因测序收入超过1.5亿美元,今年可能会超过3亿美元,进入了非常快的发展阶段。

  汪建的看法是:“科学发展离不开钱,科学发展可以带来更多的钱。”

  1999年9月9日,随着“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的正式启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2007年成立的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是一个致力于公益性研究的事业单位。

  “华大在研究层次上实现了贯穿,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了产业、科学的贯穿,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了产学研资的又一次贯穿,这三个贯穿就是我们今天想的和做的,这也是我们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作为华大基因创始人之一,汪建认为科学、技术、产业是相互作用的,过去将三者人为分开的做法导致了很多体制性的矛盾和障碍。

  汪建在6月18日的基因科学与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华大基因既有科学性,又有产业性,华大这几年的发展就是形成了良性循环,能够支撑自身的发展。

  这一天,汪建还在论坛上发表了最新消息:国家开发银行给华大基因100亿元信贷,随时可以用。而就在此前一天,深圳基因产学研资联盟正式揭牌,华大基因获得了100亿元风投作为产业资金。

  汪建底气十足:“有了200亿,什么事情成不了?”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华大基因4000多名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0多岁,其中有多位科学“小牛人”,比如20岁时就在《自然》生物技术分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罗锐邦,比如17岁就开始在华大基因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大附中学生赵柏闻。

  2010年初,华大基因发起IQ项目,正式进军人类群体层面认知领域的研究,挑大梁的就是年仅18岁的赵柏闻。赵柏闻希望更多人能对IQ有更深入的了解,在看待智商这个问题时,能像看待身高一样,没有绝对的优劣,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华大给了我一个非常开放的平台、环境,其实不止我,对于所有的华大人都是如此”。在赵柏闻看来,华大的存在本身就非常让人惊讶,在来到华大之前,他很难想象国内可以存在这样一个科研机构。

  “华大员工大胆的建设、创新的思维、不受传统框架限制的努力,一点一点累积出今天和将来的华大。”王立志称,华大基因非常重视保留员工的冲劲、创新性,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尽管有些想法是天马行空甚至是实在不可行的,但,让他去碰碰壁吧。”

  华大基因先后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1%)、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计划(10%)、水稻基因组计划、家蚕基因组计划、抗SARS研究、炎黄一号等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工作,在《自然》和《科学》等国际一流的杂志上发表的多篇论文,让很多人对其成功给予肯定。

  不过,对华大基因的质疑从十多年前就一直存在。一些人士认为,华大基因的项目其实没什么学术含量,从国外巨资购买仪器让一帮年轻人测序,本身并没有很强的竞争力。

  华大基因的竞争力到底在哪里?在6月18日的粤港生物科技合作论坛上,一位听众向华大基因香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执行总监王立志抛出了这个问题。

  王立志说:“我从来不愿意说华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测序中心,尽管我们的测序能力确实是全球第一,但是,测序并不代表什么,技术才是真真正正的基础”。

  他表示,华大基因并不把全球排名靠前的测序中心当做竞争对手,买测序机器很容易,但华大基因的优势在于提供让人看得懂的数据分析,而且数据分析的速度更快、可调性更高。

  对于外界的质疑,王立志称:“华大还在成长过程中,距离成功还远。华大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需要很多微生物、病理学等方面的专家加入我们的团队,这样才能让华大基因更好地走向国际。”

  汪建在基因科学与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也许我们没有那么强的研发力量,也许我们对很多事情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我们有本事拿出所有信息,挖掘信息并整理好,请专家、学者从整理好的信息中提炼出科学问题。”据其介绍,今年上半年,《自然》和《科学》杂志已经接收了华大基因五到六篇论文。

  汪建自诩为民工,将华大基因的工作比作“七通一平”,为大家提供工具。汪建说:“我们民工把房子建好装修好,你用这房子做金融还是行政,那是你的事。深圳不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吗?”

  将与万科合作处理城市垃圾

  在第五届生物产业大会上,华大基因展出的转基因迷你宠物猪长到3个月才22斤重,比同日龄非转基因猪轻了48斤。华大基因工作人员称,未来在小型猪种基础上研发的转基因猪还将“更迷你”,更适合作为宠物。

  先进的基因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今年,华大基因与万科合作探索城市垃圾处理的新途径。汪建与万科董事长王石相识多年。2010年,56岁的汪建和60岁的王石一起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汪建说,未来将餐厨、厕所及其他生活垃圾用生物学方法快速降解,实现垃圾无害处理,并把降解后的有机材料高效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目前已在万科的建筑实验基地展开第一个实验,还将在盐田大梅沙展开社会化实验。

  “深圳市的垃圾燃烧不仅浪费能源,又会排出有害物质。”汪建称,希望这样的项目为未来新的小区建设和二线城市开发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也希望这一技术未来三五年内能应用到老的城区改造中。

  城市垃圾处理是华大基因将在深圳开展的三个示范工程之一,另两个示范工程是农业育种和生育健康,后者与普通市民的联系更为直接和紧密。

  汪建表示,华大基因已于6月14日取得获得了深圳市政府批准的在生育健康检验方面的资格,深圳市政府将与华大基因全面合作。

  据华大基因介绍,广东每9人中有1人携带地中海贫血基因,每年出生约3000名地贫儿,治疗花费高,华大基因采用新一代检测技术,可以提供更优质、快速、准确的地中海贫血检测方法。

  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100万以上唐氏综合征患者,平均每20分钟就有1例唐氏患儿出生。汪建说,深圳有几千名唐氏综合征患者,而华大基因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唐氏综合征患儿的出生率。

  “老百姓有需求,我们有现成的技术,只要有政策,我们就能突破。”汪建称,唐氏综合征、地贫等都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准确预测和预防的,目前深圳市的出生缺陷约为5%,深圳市政府规划在2012年将唐氏综合症等染色体异常出生缺陷降低20%,压力非常大,但是前途也非常好,可以让老百姓享受到现代科学带来的福祉。

  相关

  国家级基因库或将选址坝光

  6月17日揭牌的深圳国家级基因库将会建在哪里?今年3月有媒体报道称,华大基因将取代国家精细化工项目,拿下深圳市大鹏街道坝光社区超过25平方公里的“绝版”产业用地,在此打造世界最大基因库,这是否属实?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6月18日告诉记者,华大的规划和选址由不得华大。“我们希望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希望能在海边有块风水宝地做这个事情,但现在还做不到。”

  6月19日,深圳市政府相关领导接受本报采访时称,国家基因库的选址有三个方案,坝光是方案之一。他表示,坝光曾定位做精细化工项目,后改做研发产业,其最终定位取决于深圳与国家发改委的沟通,沟通之后还要上报广东省政府。

  今年2月,深圳龙岗区负责人在区春茗会上特别提及,“十二五”期间,龙岗重点规划建设“两线五区十大产业基地”,其中“坝光新兴产业基地”的定位就是大力发展生物、新材料等产业,积极引进华大基因等国内外著名生物企业,建设大鹏半岛生物谷。

  华大基因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华大基因确实与有关部门谈过坝光用地事宜,但目前还没有结果。据华大基因另一负责人透露,华大基因已在深圳龙岗区购入3.2平方公里的土地,计划自费建设总部。

  2011年1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深圳依托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国家基因库。

  记者近日从华大基因获悉,国家基因库包括资源库、信息库,其中资源库包括生物资源、生物样本,目前全球最大的生物样本库有50万样品,华大基因2011年的目标是有100万样品;信息库包括国 家 库(深 圳)、国 际 库(香港)、备份库(武汉)。截至今年4月,国际基因库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资源网络,包括近200万份样本,已有来自10多家合作单位的30多位外部专家。

  华大基因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焕明告诉记者,我国的国家基因库起点更高,要办得比世界上已有的基因库更有特色,一定要发挥我国的资源优势,做到数据更全,服务更好。

 
标签: 华大基因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Baidu
map